高中課改的方向:是“專業化”還是“尋求共同性與多樣性的平衡”?
今日的高中教育,并不是一部分經選拔的人升學的中等教育機構,而是幾乎人人升學的國民教育機構。初中畢業生的90%以上求學的高中教育,學生是多種多樣的――能力、出路、興趣、愛好。
因此,關于教育的水準與內容不應當千篇一律的考慮,而是必須適應學生的實際,盡可能實施彈性的教育。所以,在高中教育中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同初中教育的銜接,同時考慮作為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養。如何針對每一個學生,促進其基于自身的興趣、愛好和出路的主體性學習,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個性而推進“選擇性”的教育。
其次,高中大學之間的銜接也不能不愈益受到關注。不過,在以“好成績、好高中、好大學、好出路”這種線性的價值觀支配著的社會里,高中教育即“大學預科”的想法占主導地位,以“升學率”作為評價學校的社會風潮,帶來應試競爭的激化。然而,高中教育階段恰恰是學生的自我意識高漲、對于自他關系乃至更廣泛的人類與社會的關注強烈的時期。這個時期的學生也直面家庭與友人的人際關系、出路選擇、生計設計等青年期特有的問題。高中教育更要著力為這些青年期的學生提供確立自我、確立世界觀、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教育。
有人強調,今日高中課程改革的方向是“專業化”,這恐怕是迎合應試競爭的一種說法?;A教育有別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專業教育,高中教育的課程邏輯不同于高等教育的課程邏輯:“幼兒園→小學→初中→高中”的積累式課程是依據適于所有國民的基礎教育的邏輯編制的。在這一點上,是有別于作為專業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的課程結構的。因此,高中課程改革的方向不是追求“專業化”課程,而是“尋求共同性與多樣性的平衡”。